首页 >> 政务公开 >> 计划规划 >> 工作计划

惠州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

发布时间:2020-02-11 16:06:27 来源:惠州市发展和改革局
浏览字号:

(市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


  一、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9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扎实做好“六稳”工作,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较好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主要做法和成效如下:


  (一)扎实做好“六稳”工作,经济发展提质增效。一是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预计(下同)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4.8%,人均GDP增长4%。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增长2%、3.1%和7%,三次产业结构为4.7:51.8:43.5。二是发展质量逐步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0.4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56%,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67%、42%。来源于惠州的财政总收入1233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00.9亿元,增长2%,税收收入占比71.2%。三是供需结构不断改善。254宗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746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108%。固定资产投资2087亿元,增长14.5%;其中工业投资500亿元,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00亿元,增长8.2%。一般贸易进出口占外贸进出口比重达34.5%;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增长30.3%。四是发展成果惠及于民。新登记市场主体12.4万户,其中企业4.4万户,分别增长2.7%和19.3%。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085元,增长9%,增速高于同期经济增速4.2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累计上涨3%。


  (二)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生态体系不断完善。一是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启动稔平半岛能源科技岛规划建设,广东太平岭核电一期主体工程开工,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项目装置区场平工程完成80%、总部区动工建设。珠三角(惠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潼湖生态智慧区、仲恺高新区“357创新产业带”等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挂牌成立。新一代工业互联网创新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扎实推进。二是创新主体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企业达132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021家。新增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家,累计12家。新增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发中心7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达48%。新增1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累计2家;新增3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累计6家。三是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R&D)占GDP比重达2.4%。设立中小微企业发展基金等创投基金34支。成功举办第八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惠州赛区)暨惠州市第三届“天鹅杯”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启动第三届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筹备工作。举办西湖科学讲坛7期。新引进9个科技创新团队、领军人才17名,新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博士工作站27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个。四是创新成果加速转化。共建成众创空间38家,科技企业孵化器42家;新增国家级孵化器2家,累计8家。发明专利申请量约4500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5件。


  (三)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一是“2+1”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中海壳牌SMPO/POD、惠州石化产品结构优化及质量升级等项目加快推进,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一期项目成功纳入国家规划并完成核准,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列入国家《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储备项目,大亚湾石化区综合实力跃至全国化工园区第一位。惠东新材料产业园规划建设全面启动。惠州港口海上风电项目一期、LNG接收站等项目进展顺利。TCL模组整机一体化项目一期、旭硝子显示玻璃二期等项目建成投产,华星光电高世代模组二期、惠州伯恩(淡水)生产基地、亿纬集能动力电池项目、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港(慧聪集团总部)等动工建设,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启动编制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引进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植物研究所,平安罗浮山中医康养城等项目加快推进,生命健康产业加快培育。二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惠州机场开通36条航线、通航31个航点,全年旅客吞吐量255.4万人次,增长36%,货物吞吐量增长63%。港口货物吞吐量8257万吨,增长10.8%。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贷款余额分别达6558.6亿元和5848.9亿元,分别增长6.3%和19%。设立广东股权交易中心惠州分公司。全年接待游客63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70亿元,增长13.6%。总部经济、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三是民营经济培育壮大。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民营企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6%。建成首家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新增省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1家、省民营企业创新产业化示范基地1家、省小型微型企业双创示范基地2家。2家企业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6家企业入选广东省高成长中小企业,数量居全省第3位。四是质量强市建设加快推进。新增商标申请18273件、注册商标15552件。拥有驰名商标23件、集体商标4件、马德里商标150件。共指导和支持企业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2项、行业标准11项、省地方标准1项、团体标准9项、专利技术转化为企业标准30项。国家鞋检中心通过省预验收,获批筹建省石油制品产业计量测试中心。


  (四)系统推进各项改革,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一是全面完成党政机构改革。市级共设置党政机构46个,清理挂牌机构实体化运作机构11个,清理自设机构10个,清理部门管理机构46个。县级共设置党政机构161个,对比改革前减少71个。向惠城区政府和仲恺高新区管委会下放67个机关事业单位,71项职责。同步开展事业单位改革。二是“放管服”改革扎实推进。推广实施一张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深化,企业开办时间压减至3个工作日、最快可当日办结。不动产登记改革成效明显,实现抵押登记2个工作日内、其他登记4个工作日内办结。建设工程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全面推行信用承诺制、否决申诉救济制和分类快审制,“信用快审”承诺制改革获评“2019年新华信用杯”全国优秀信用案例奖。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创建成果不断巩固,获评全国城市信用监测综合排名前十位并受表彰。建立解决企业困难“直通车”机制,全市共举办“直通车”活动76场次,受理企业诉求699宗,整体办结565宗,办结率81%。全口径为企业减税降费超100亿元。三是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扎实开展,国有“僵尸企业”出清重组、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等工作稳步推进。制定《惠州市市对区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完善市对区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制定出台《惠州市新型产业用地(M0)管理暂行办法》《工业用地带项目出让及规划报建审批改革试点方案》等,创新工业用地保障。修编市政府投资管理办法和市级财政投资项目三年滚动计划。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天然气配气价格改革等资源性价格改革稳步推进。四是社会民生领域重点改革有序推进。教师“县管校聘”“局管校聘”改革务实推进,开展高中阶段招生改革试点和实施新的“异地中考”政策。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市中心人民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纳入全省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实施全民预防保健促进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均等化工作入选2019年广东医改十大创新典型。完成5个县级文化馆、4个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建设。供排污一体化改革不断深化,重组市水务投资集团。


  (五)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一是城市形象革新成效明显。启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高标准推进金山新城、高铁北站新城等规划建设。全面实施城市出入口和传统商圈城市品质提升工程。谋划“丰”字交通主框架,构建全市域“五横五纵”网格型快速路支撑体系。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完成“智慧惠州”顶层设计,逐步构建“城市智脑”。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推动“数字城管”向“智慧城管”升级。拆除“两违”建筑面积2248万平方米。完成市区易涝点改造6个。整治交通堵点12个。开工建设智慧共享停车楼(库)10座。金龙大道、金石三路、潼湖生态智慧区创新与总部经济区首期道路等地下管廊工程如期推进。二是城乡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完成惠州机场扩容扩建工程,T2航站楼及配套工程建成启用。赣深高铁、广汕高铁惠州段加快建设。从莞高速惠州段建成通车,汕湛高速、河惠莞高速惠州段顺利推进,惠龙高速、深汕西高速改扩建动工建设。国省道改扩建和“四好农村路”建设扎实推进。500千伏演达输变电工程等输变电项目顺利投产,500千伏核惠线完成改造,扎实开展新一轮农网升级。联和水库除险加固、观洞水库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完成主体建设,稔平半岛供水工程进展顺利,白花河流域、潼湖水流域、淡水河流域防洪治理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建成5G基站400个。三是县(区)差异化高质量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制定实施《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方案》和《惠州市差异化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体系(试行)》。惠城区、惠阳区城市能级持续提升,惠东县、博罗县县域经济发展壮大,龙门县生态优势不断彰显,大亚湾开发区、仲恺高新区打造一流开发区迈出坚实步伐。四是乡村振兴持续推进。编制实施《惠州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完成首批144个示范村村庄规划编制。农村“一户一宅”、农房简约报建、农房风貌管控改革试点有序推进。建设省级、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各5个,建成省农业公园3个、市级农业公园5个。创建广东省名牌农产品114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555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登记12个。全市农业龙头企业314家,家庭农场264家,组建产业化联合体8个。村庄清洁行动、村庄绿化美化、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农村“厕所革命”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乡村文化、人才、组织振兴初见成效。全市95%以上的相对贫困人口实现脱贫,46个省级贫困村全部出列。


  (六)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一是污染防治攻坚战初见成效。严格落实环保督察“回头看”整改工作。全面推进工业锅炉整治、VOCs治理、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工地扬尘专项执法等大气污染防治,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5.3%,PM2.5年均浓度25微克/立方米。全面开展淡水河、沙河、潼湖3个不达标国省考断面以及吉隆河、淡澳河2条不达标入海河流攻坚整治,提标升级污水厂30座,新增截污管网885公里,消除33条劣Ⅴ类河涌,27条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全部达到“初见成效”标准,9个国、省考断面和6个国考入海河流断面的水质全面好转。压实河湖长责任,河湖“清四乱”“五清”取得初步成效。推进74个行业重点企业土壤污染状况详查、821个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对象风险筛查结果纠偏。市生态环境园焚烧发电厂一期建成运行。二是节能减排扎实推进。大力推进重点企业强制清洁生产审核,新增国家绿色工厂6家、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1家。促进地热能、分散式风电、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发展。累计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11000多辆。新增节能建筑面积约1563万平方米、绿色建筑面积940万平方米。惠城区和龙门县列入全省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单位。编制实施《惠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完善管理配套政策机制。三是生态绿色工程提档升级。顺利通过国家森林城市动态监测。完成造林与生态修复9.05万亩、森林碳汇3.02万亩、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2.74万亩、中幼林抚育41.08万亩、义务植树710多万株。完成8个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样板基地试点。建设省森林小镇5个、森林村庄120个、绿美古树乡村3个。森林覆盖率61.72%,森林蓄积量3832.6万立方米。启动全市碧道建设规划编制。完成东山海大型人工鱼礁示范区项目,考洲洋生态修复工程通过验收。


  (七)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方位开放格局逐步形成。一是对外合作交流取得积极成效。成功举办第十届世界惠州(府署)同乡恳亲大会。加快在中亚和东南亚等区域开拓友城,筹备增设日本、韩国经贸代表处。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香港春秋两季电子产品展等展会,以及在日本举办的粤港澳大湾区推介会。新备案设立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90宗,实际利用外资金额65.9亿元;批准外商投资企业增资项目130宗,合同外资金额6.98亿美元。在19个国家和地区设立122家企业,对外投资9.94亿美元。二是中韩(惠州)产业园建设有序推进。《中韩(惠州)产业园核心组团空间发展总体规划》批复实施,核心组团各片区产业规划经市政府审定,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快编制。举办中韩(惠州)产业园投资环境宣讲会,参加第八届中国(广东)—韩国发展交流会和首届中韩投资贸易博览会。共引进项目63宗,动工30宗,计划总投资超过600亿元。三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认真落实中央、省关于推进大湾区建设各项工作部署,完成《惠州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整体定位战略及实施策略研究》,制定实施《惠州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近期重点工作及2019年工作要点》。仲恺港澳青年创业基地建成挂牌,首个港资孵化器—天域孵化器建成运营。全面取消港澳人士在内地就业限制,落实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在我市投资、就业以及与本地户籍配偶团聚并长期居住的外籍及港澳台人士子女就读中小学校均享受与当地户籍人口子女同等待遇。


  (八)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成果惠及于民。一是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新增学前教育学位2万个、义务教育学位2.5万个,全面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推进小规模学校(教学点)达标建设。超过一半的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特殊教育实现“全纳教育”。市、重点建设县(区)教师发展中心挂牌运作。全年选派1818名校长教师参与交流,占公办中小学教师总数的5.07%。推荐5所高级职业技术学校的5个专业申报广东省第二批中等职业教育“双精准”示范专业。省市共建惠州学院扎实推进。二是医疗卫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市中心人民医院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市第一人民医院扩建工程加快推进,9家县级公立医院升级建设项目稳步推进,多祝中心卫生院、杨村中心卫生院升级改造基本完成并投入使用。完成111间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互联网+医疗服务”稳步实施,启用电子健康码,全市首家互联网医院正式上线运行。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共建广州中医药大学惠州医院。葛洪中医院动工建设。新增5间市名中医工作室。建成中医药文化主题公园7个。参加健康体检人数67.8万人,各类疫苗接种率均达95%以上。三是文体事业全面发展。成功举办2019年广东旅游文化节暨第十届东坡文化节。东坡纪念馆、宾兴馆、东湖旅店建成开放。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人。电影《灵魂的救赎》、广播剧《县令张津》获评广东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举办文化惠民活动超过1200场。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8平方米。我市输送的运动员在全国比赛及世界大赛中共获得61枚金牌。四是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缴费人数分别达107.44万人和412.55万人。低保标准、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城镇特困人员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800元、1410元和1750元,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提高到每人每年1980元和2640元。开展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示范中心建设及长者“大助餐”试点。发放租赁补贴1057户,城市棚户区改造865套、农村危房改造917户。五是社会大局持续稳定。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及“飓风2019”等专项行动,全市接报刑事、治安警情分别下降28.2%、26.8%,“两抢”零发案天数达251天,“飓风2019”综合考核排名全省第二。深入开展普法和依法治理,做实做优“3+3”公共法律服务模式,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制度更加完善。全市各级人民调解组织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4326件,调处成功率达98.99%。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全市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宗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7.7%和16.3%。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有序推进。荣膺2019社会治理创新典型案例城市。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也清醒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发展速度低于预期。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外贸进出口总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低于年度预期。二是产业综合竞争力不强。石油化工中下游产业发展不充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水平总体不高、抗风险能力较弱,先进装备制造业、高端服务业规模仍然较小。三是创新能力亟待提升。科技创新投入仍然不足,创新生态体系还不完善,创新引领型企业和高端人才不够多,发展新动能尚未完全形成。四是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营商环境与市场主体的期待还有一定差距。五是发展风险不容忽视。国际国内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安全生产、污染防治、金融、房地产等领域风险时有发生。六是民生社会事业仍存在不少短板。高质量的教育、医疗、文化、康养等公共服务供给不足,难以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多样化需求。对于以上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直面担当,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二、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惠州加快建设国内一流城市的重要一年。当前国际国内发展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的特征更趋明显,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着增多;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但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区域经济分化态势明显,区域竞争更加激烈。外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将给惠州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峻的风险和挑战。但同时也要看到,惠州正迎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重大机遇,中广核太平岭核电、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等重大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稔平半岛能源科技岛、中韩(惠州)产业园、惠东新材料产业园等重大平台规划建设振奋人心,全方位改革开放将释放发展新活力;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工业投资强劲增长,将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惠州仍然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2020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GDP增长6%,人均GDP增长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5%,外贸进出口总额力争正增长,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0.5%,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为2.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单位GDP能耗下降、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氨氮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等指标完成省下达任务。


  为确保全面实现以上目标,全市上下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为打造珠江东岸新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地区和国内一流城市奠定坚实基础,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重点做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一)坚持内外需求并举并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扩大有效投资。集中力量做好重点项目资源要素保障,协调解决好征地拆迁、管线迁移、用地用林用海报批等瓶颈问题,确保全市253宗重点建设项目完成年度投资880亿元以上。落实新型产业用地(M0)政策、工业用地“带项目出让”及规划报建审批改革试点,确保年度新增用地指标60%以上用于工业项目建设,确保工业投资增长25%以上。实施产业园区扩能提质增效行动,构建“3+7”千亿级工业园区发展新格局。鼓励民间资本采取多种方式规范参与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及时把握中央资金和专项建设资金投向,争取上级更多资金支持我市项目建设。二是促进消费升级。聚焦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四大行业,推动商贸龙头企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组织开展各类促消费活动,积极发展“节庆消费”“网络消费”“夜间消费”,加快发展教育、育幼、养老、医疗、文化、旅游等消费新热点,努力满足最终需求。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促进农产品进城和消费品下乡,提升农村消费增长空间。推动消费领域“个转企”“小升规”,扎实做好商贸综合体、民宿、电子商务等属地纳统工作。三是培育外贸新增长点。积极应对中美经贸摩擦带来的影响,加强对外贸重点企业“点对点”联系帮扶,协调解决企业困难问题,帮扶企业共渡难关。加大APEC商务旅行卡的宣传推广力度,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境内外展会,帮助外向型企业“走出去”抢占国际市场,促进外贸市场多元化。用足用好外经贸扶持资金,扩大出口承保规模和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加大对一般贸易、民营企业政策扶持,着力提高一般贸易、服务贸易和民营企业出口比重。加快推进仲恺保税物流中心(B型)、跨境电子商务园区等建设。


  (二)建设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集中力量打造“2+1”产业集群。一是发展壮大“2+1”现代产业。加快推进中海壳牌SMPO/POD、惠州石化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等项目建设,推动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一期全面动工,扎实做好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转国家规划类等报批工作,加快推进惠东新材料产业园规划建设,同步布局中下游项目招商和建设,全力打造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加快推进中广核太平岭核电一期、惠州港口海上风电场项目建设,推动LNG接收站动工建设,扎实做好高潭中洞抽水蓄能电站、天然气电厂等前期工作,规划建设能源装备产业园,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能源基地。加快推进华星光电高世代模组二期、旭硝子显示玻璃三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港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5G产业,开展5G应用示范,打造5G泛终端产品和配件制造基地。前瞻性布局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5G、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高端新型化发展。强化规划引领发展,做好“山海统筹”文章,扎实推进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建设,谋划建设罗浮山生命科学城,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加快发展生物医药、养生保健、健康旅游等“三生”融合大健康产业。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科技研发、工业设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等生产性服务业,探索建设电子信息及化工产品交易平台,加快发展与先进制造业相融合匹配的生产性服务业。优化提升商贸综合体、住宿餐饮、旅游休闲、教育培训、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规划建设现代商圈和特色街区,引导大型零售、餐饮娱乐、文化演艺、时尚展示等集群发展。加快发展跨境电商、融资租赁、融资担保等新兴服务业。三是发展壮大民营经济。落实“实体经济十条”“民营经济十条”等惠企政策,继续做好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清偿工作。建立中小微企业专业服务平台,推动设立惠州市中小微企业转贷基金。加大高成长性中小企业支持力度,培育更多“专精特新”和隐性冠军中小企业。优化政策执行环境,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招投标等方面为民营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弘扬企业家精神,保障企业家合法的人身和财产权益,保障企业合法经营。四是加快建设质量强市。开展产品质量整治提升行动以及产品质量比对研究提升工程。深入实施标准战略,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和地理标志产品申报。实施商标品牌培育计划,加强品牌培育和保护力度,引导企业积极注册境外商标。加强强制性产品认证及对CCC免办的后续监管工作,打击篡改、伪造检测数据、出具虚假检测报告等违法行为。建成国家鞋检中心,建设广东省石油制品产业计量测试中心。


  (三)强化科技战略支撑作用,打造大湾区能源科技创新中心。一是加快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主动对接并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全力推进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和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省实验室建设,推动稔平半岛打造能源科技岛。提升仲恺高新区建设水平,大力推进珠三角(惠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潼湖生态智慧区、仲恺军民融合产业园等建设,建设完善仲恺港澳青年创业基地。二是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实施“创新型企业百强”培育计划,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00家以上。扎实推进惠州市新一代工业互联网创新研究院、中科院过程所大亚湾研究分院、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实验室、中广核研究院实验室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新认定新型研发机构3家。推动500家企业开展技术改造。三是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坚及成果转化。重点围绕“2+1”产业集群布局创新链,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吸引一批科研机构、人才团队来惠开展攻关性、延展性研究,支持一批国家级、省级科技项目在惠产业化应用,增强技术攻坚实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企业建设2~3个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发中心,在优势领域冲击“单打冠军”。办好第三届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推动签约项目落地转化。促进知识产权创造增量提质,力争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6件。四是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5%。落实研发费加计扣除、科技创新券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等优惠政策。构建完善的创新型金融服务体系,培育服务创新驱动类金融机构,促进科技金融融合发展。完善孵化育成体系建设,培育一批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升级各类“双创”平台,鼓励地方创业团队参加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等国家级赛事。优化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建立完善人才顺畅流动机制,面向产业发展引进创新人才。推动1~2所国内顶尖高校来惠州合作办学。


  (四)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一是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制定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工作方案。进一步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认真做好新一轮省下放委托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承接,确保接得住、管得好。积极推进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实施。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跨部门联合监管,建立新型市场监管体系。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行区域评估、建设方案联合评审、工业项目用地带方案出让、联合审图、联合验收等具体改革措施,建成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平台,推进实现审批流程、信息数据平台、审批管理体系、监管方式“四个统一”。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加强政务信息和政府基础数据共享共用,扩大全流程网办事项比例。巩固提升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创建成果。常态化开展好服务企业“直通车”活动。打好降成本组合拳,减轻企业负担。二是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健全以公司章程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体系,推动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深入推进财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管理改革,完善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管理各项制度,加快建设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市、县两级政府债务风险防控体系,积极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切实压减债务规模,确保债务风险可控。大力扶持市水务集团、交通投资集团、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港口投资集团和市投资管理公司发展壮大,积极推动成立相应的投资和产业基金,打造专业化投融资和运营管理平台。组织开展好银企合作对接活动,推动成立“2+1”产业引导基金,鼓励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三是着力推进社会领域改革。持续深化“供排污一体化”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创新集体经济组织运行管理机制。统筹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和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完善学区化管理、集团化办学和县域内城乡学校支教制度。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医疗保障、服务价格、人事薪酬等制度改革,加快推进高水平医院建设,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巩固提升省级总分馆建设试点工作,完善以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为中心的总分馆建设。


  (五)完善城市功能品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一是提升城市建设治理水平。高标准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大力推进金山新城、高铁北站新城等新城新区建设。集中力量组织实施跨东江的东坡大桥和跨西枝江的鸿昌大桥,及上东平片区市政配套项目、水口大道改造、麦地路演达路微改造等市政项目。开展花边岭旧商圈活化行动,推进“惠民空间”老旧社区微改造,完成42个老旧小区改造。持续开展城市出入口、户外广告、道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城市园林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启动江河湖岸美化亮化提升工程。铁腕整治“两违”,实现“减存量、零增量”。持续开展建成区交通堵点改造,建成智慧共享停车楼(库)10座,新开工建设20座。加快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制定城市智慧化精细化管理标准,有序推进城市智脑主平台建设。二是推动县(区)差异化高质量发展。实施《惠州市差异化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体系(试行)》,以区域主体功能为引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差异化考核,着力提升惠城区惠阳区中心城区能级,推动大亚湾开发区、仲恺高新区争创国内一流开发区,发展壮大惠东县、博罗县县域经济,支持龙门县创建绿色发展示范区,引导各县(区)各尽其能、各展所长,打造各自功能区“引领者”。三是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新建1个以上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创建农业特色品牌,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完善乡村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加快推动教育、医疗资源向乡村下沉。加快推进以“三清三拆三整治”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抓好农村垃圾清扫、污水处理、“厕所革命”等工作,加快建设生态美丽宜居乡村。统筹推进乡村人才、文化和组织振兴。


  (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是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打好打赢蓝天保卫战。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实施建筑工地扬尘、泥头车密闭化、工业锅炉、柴油货车排气、裸露地面、露天焚烧、露天烧烤、烟花爆竹八大整治行动,公交车电动化比例达到100%,确保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5%以上。聚力打好打赢碧水攻坚战。深化供排污一体化改革,逐步实现水污染系统治理。全面歼灭淡水河、潼湖、沙河三个流域的劣Ⅴ类河涌,确保9个国考、省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新建续建污水处理厂6座,新建和改造污水管网500公里。27条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实现“长制久清”。扎实打好打赢净土防御战。开展重点行业在产企业用地土壤环境调查,抓好在产企业用地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和农用地的分类分级管控。加强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建成市生态环境园、东江威立雅二期项目、龙门水泥窑协同处置项目。二是持续推进低碳循环发展。实施最严格的环保制度,稳步推进“三线一单”编制成果落地,确保生态红线成为不可逾越的“高压线”。依法淘汰落后产能,全面完成“散乱污”企业清理整治。加快区域性集中供热设施建设,全面压减小型燃煤锅炉。指导督促惠阳经济开发区、惠东产业转移园申报省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推动90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筑。着力推动分布式光伏、风力发电、地热能等新能源产业发展。三是提升绿色生态水平。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大力推进潼湖国家湿地公园、惠东好招楼海洋湿地公园建设,启动植物园二期前期工作。创建2个森林小镇、完善提升森林村庄120个。推进新一轮绿化惠州大行动,建成2个种苗培育基地,桉树林改种中药材1.05万亩,送苗下乡26万株,完成营造林、生态修复、森林碳汇、封山育林、中幼林抚育等各项任务。加强海岸线保护和利用,开展岸线和海岛整治修复,建设美丽海湾。


  (七)释放“双区驱动效应”,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一是加强对外交流合作。落实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完善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设施体系,推动与沿线友好城市共建港口联盟,不断增加国际海运航线,推进惠州机场口岸临时开放。深化与沿线国家在经贸、投资、科技、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领域交流合作。设立惠州市驻日本、韩国经贸代表处,加强与韩国交流合作。完善“走出去”服务保障和风险防控体系,支持有实力和条件的企业创新对外投资方式,实现国际化经营。组建高水平专业化招商队伍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进一批高端外资项目,提升我市利用外资规模水平。二是构建融入大湾区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开展惠州干线机场前期工作,加快国际航站楼和飞行区改造。协调推进赣深、广汕高铁惠州段建设,开工建设莞惠城际北延线,扎实做好深惠城际等前期工作。启动实施“丰”字交通主框架,有序推进南北轴线(1号公路)先行段建设。建成河惠莞高速平潼段和紫惠段,加快建设韶惠高速惠龙段、深汕西高速公路改扩建,支持配合广东滨海旅游公路惠州段建设。加快太平岭核电一期接入系统等重点工程前期工作,推进220千伏新桥、白盆珠输变电以及220千伏湖滨站全站GIS改造等主网工程建设,扎实完成农网升级改造等配网建设。推进西气东输三线闽粤支干线惠州段、深圳LNG应急调峰站外输管道工程惠阳段建设,配合推进全省互联互通重点工程。完成联和水库、观洞水库、澳背排涝站等项目建设,动工建设白盆珠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推进5G网络规模化布局,年内建成5G基站2000个。三是积极参与推进深莞惠都市圈建设。参与编制深莞惠都市圈发展规划。推进深莞惠产业协同合作,探索共建深莞惠区域协同发展试验区、与东莞合作共建莞惠先进制造业合作示范区。参与以深圳为主阵地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主动承接广深港澳等地先进产业、创新要素、高端人才的辐射外溢。加强与香港、深圳港口联动建设,提升大湾区东岸港口群国际竞争力;协同推进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和海洋新兴产业,参与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加强与深圳、东莞等周边城市生态环境联防联治,社会治安联合执法,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信用等互鉴共享,共同打造深莞惠优质生活圈。


  (八)用心用情用功办好民生实事,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是推动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大力发展3岁以下婴幼儿普惠性托育服务及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新增学前教育学位2万个以上。新建(改扩建)学校40所,新增义务教育学位2.5万个、高中学位5000个以上。完善积分入读公办学校政策,保障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比例达50%以上。着力提高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加快发展民办教育和特殊教育。推进省市共建惠州学院,打造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二是提升医疗卫生保障水平。加快建设市中心人民医院省高水平医院。完成市第一人民医院扩建工程,加快9家县级公立医院建设,推动8家镇卫生院升级改造。推进市中心人民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示范点建设,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加快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提升群众看病就医的便捷度和体验感。加强传染病、慢性病防控,健全妇幼保健服务体系,实施好全民预防保健工作。加快广州中医药大学惠州医院建设,建立中医学博士工作站,培育3个省“十三五”中医药临床重点专科,推进县级中医医院升级改造,全力建设中医事业创新示范城。三推动文体事业加快发展。建成启用惠州数字文化馆平台第一期。高标准完成全市文化馆(站)复评,争取6个文化馆获评国家一级馆,73个镇级综合文化站获评省一级以上文化站。建设惠州数字非遗馆,力争新增1~2处国家级非遗项目。围绕“岭东雄郡”主题创作打造一批文艺精品。举办百场文化惠民大讲堂、200余项“欢乐新春系列惠民文化活动”、百场群众体育活动、送戏下乡等文体惠民系列活动。举办惠州市第六届运动会。完成市中心区5个公园体育设施升级改造,推进足球中长期发展,新建22片足球场。四是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力度。促进就业增收,新增城镇就业6万人,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500人以上,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80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以内。推进省市共建惠州人力资源产业园建设。组织8场以上职业技能大赛。进一步扩大基本社会保障覆盖面,推进镇(街道)和村(社区)社保服务平台建设。加大底线民生保障力度,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等供养标准。动工建设市救助管理站、市流浪少年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市反家庭暴力妇女儿童庇护中心、市自然灾害庇护中心“一站三中心”。加大住房保障力度,积极推进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五是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提高依法决策和依法行政水平。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化“七五”普法和“法治惠州”建设。进一步推动庭审活动下基层,不断拓展人民群众参与司法的广度和深度。深化“好人之城”“志愿之城”建设,充实与完善惠州志愿服务学院、惠州市志愿服务救护培训中心、惠州志愿服务培训基地和高校、社区志愿服务站点功能建设。做好国家文明城市复检和国家卫生文明城市复审工作。打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从严从快打击整治涉黑恶、盗抢骗、黄赌毒、涉枪爆以及金融领域、网络领域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落实“四个最严”要求,持续开展安全生产领域专项整治,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健全应急处置机制,不断提高公共安全和防灾救灾减灾能力。创新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扎实推进食品安全城市创建,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药品安全风险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