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9年10月28日
我市多措并举重拳打击道路非法超限超载运输行为
我市6条线路被列入首批"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我市精准发力实现水利行业安全平稳度汛
我市多措并举重拳打击道路非法超限超载运输行为 去年8月以来,我市压紧压实治超责任,加大货运源头监管力度,加强协调联动,严格路面执法,开展治超专项整治行动,全市货运车辆超限超载违规率大幅下降,道路交通和运输市场秩序明显好转,道路交通事故得到有效压降。截至今年9月,全市累计投入交通、公安联合治超执法人员8.4万余人次,联合执法查处超限超载车辆3307辆、卸转超载货物总重量约6.9万吨。一是部门联合执法、逢车必检、逢超必罚。市、县(区)交通、公安部门密切配合、联合行动,注重摸清超限超载车辆运营规律,善用巧劲治超,对超限超载运输行为采取固定打击、流动打击、阶段性打击等机动灵活的执法方式,按照规律分时段、地段制定治超作战计划。二是坚持处罚与教育并行。针对企业、运输车辆超标准配载、装载的违法行为,采取顶格处罚、培训教育、限时停运等多种方式,实施"零容忍"、全方位打击,同时将车辆及企业违法信息纳入信用信息系统,依法实施联合惩戒,起到严厉震慑作用,有效遏制高发违规态势。三是健全责任倒查与追究制度。对于路面查获的严重超限超载车辆,倒查该车辆销售、注册登记、检验、市场准入、维修以及途经检测站点和路段、货物装载源头、监管等全链条中各个环节的失职、渎职行为,约谈相关责任人、分管领导,全市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对因超限超载发生事故,导致人员伤亡或者造成公路桥梁垮塌等严重后果的,严格追究相关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四是加强源头监管力度。全市188家公示重点货运源头单位,由县(区)治超办、行业主管部门、乡镇(街道)共同与货运源头单位签订治超责任书,严格落实治超属地管理责任。市安委办、市治超办加大暗查暗访力度,成立督查组对源头企业不定期进行暗查暗访,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去年8月以来,全市源头治理累计投入工作人员20874人次,检查源头企业4517次,对源头企业立案494宗,有效遏制超限超载违法行为。五是创新科技手段治超。利用执法大数据,把3次以上违法超载运输未接受处理的车辆纳入"黑名单"管理。建立高速公路入口拒超、出口收费站治超非现场执法、省际超限检测站现场执法结合的高速公路全天候全路网治超体系。2017年4月至今年9月,全市高速公路非现场执法审核超限数据119012宗,发出《协助调查通知书》3300份,完成调查取证案件6842宗。
(市交通运输局供稿)
我市6条线路被列入首批"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近日,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首批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名单和"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名单,我市6条线路和4个村被列入首批名单。近年来,我市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培育文化和旅游特色村,打造乡村旅游系列精品线路,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与特色文旅产业的发展,带动乡村旅游经济增长。一是通过培育生态游、乡村游、观光游、休闲游、农业体验游等农旅融合产业,开发农业农村生态资源和乡村民俗文化,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增收链拓宽,带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加快形成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二是积极谋划旅游项目建设,通过建设特色小镇、建设农业公园、建设旅游绿道、发展红色旅游,建成一批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农村示范点,有力促进乡村旅游加快发展壮大。三是推动旅游厕所、购物商店、停车场、医疗站、垃圾站、旅游标牌标识、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以及A级旅游景区在内的乡村旅游"八小工程"建设,提升乡村旅游公共服务水平。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稿)
我市精准发力实现水利行业安全平稳度汛 今年以来,市水利局立足防大汛、防大涝、防大灾,从四个方面精准发力,实现全市水利行业安全平稳度过汛期(4月15日至10月15日)。一是严格落实水利工程度汛责任。坚持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责任制,落实了全市507座水库、66条堤防、434座水闸、323座水电站、304宗泵站、807座库容1万立方米以上山塘和35处在建水利工程的防汛行政责任人、主管部门责任人和技术责任人,并对水利工程的防汛预案、队伍组织、物资储备、防洪调度、应急抢险等各个环节,均明确责任目标和具体措施。二是强化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今年以来,完成水利投资约9.2亿元,完成中小河流治理76公里。在汛前修复完成2018年度90宗水毁水利工程。加强对各类水利设施特别是水库、排涝站、涵闸等重要防洪设施的巡查、监测和维修养护,保障设备设施正常运转,确保防汛关键时刻发挥作用。三是运用信息化手段科学预警。通过水利视频监控系统、智慧水利监测预警和决策平台等信息化手段,实时掌握降雨、江河及大中型水库的水情,动态监控江河超警戒水位、水库超汛限水位运行情况,针对性落实防御措施。利用山洪灾害预警系统,提前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基层镇村提前做好危险区域人员转移,打通责任落实、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实现地域全覆盖、人员无遗漏。四是强化水利工程调度。密切监视雨情、水情、汛情发展变化,结合气象部门预测以及上游来水情况,对水位较高的主要河流、大中型水库,提前做好精准调度。
(市水利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