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机构改革、制定实施差异化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打造中韩(惠州)产业园等开放合作平台……过去的一年,惠州以“岭东雄郡”的雄武气魄刀刃向内,大力推进牵一发动全身的重点领域改革,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释放改革红利,在建设国内一流城市的征程中阔步前行。
深化机构改革 落实好“规定动作”大胆创新“自选动作”
全面深化改革,关键在人。只有明确政府职能,完善机构配置,才能在改革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作用。
自开展机构改革工作以来,惠州既落实好中央、省委部署的“规定动作”,又大胆创新做好符合惠州实际的“自选动作”,在规定限额内因地制宜地创新设置机构和配置职能。
比如,组建市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确保军民融合发展工作既有统筹协调、督导落实功能,又在重点领域和环节有具体的工作抓手。组建市能源和重点项目局,统筹推进能源、石化行业重点项目建设。
通过把中央顶层设计和地方创新探索紧密结合起来,惠州机构改革改出了政策执行力和创新力,也为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我市制定实施差异化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作为考核指挥棒引导各县(区)结合自身特色,各尽所能、各展所长,把特色做到极致,成为各自功能区的引领者。
过去的一年,惠城区加快提升首位度和城市能级,奋力建设具有一流实力、环境、人才和生活品质的中心城区。惠阳区深度对接深圳、东莞,打造国内一流城市高质量发展区。惠东县依托能源大项目,坚持山海统筹发展,努力建设一流实力、一流环境、一流生活品质的魅力之城。博罗县坚持文化为魂、生态为基、工业引领、旅游带动,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打造古今交融、生态宜居、高质量发展的现代魅力强县。龙门县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特色产业优势,建设“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大亚湾区加快推进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仲恺高新区依托惠州最大的科技企业群,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建设国家一流高新区。
正是在差异化考核体系的指挥下,各县(区)积极主动瞄准一流、对标一流,结合自身特色,走出了一条条差异化、特色化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形成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之势。
全面深化改革,新在全面、难在深化。面对千头万绪的改革任务,既要敢啃硬骨头、打攻坚战,也要遵循改革规律,讲究战术打法。
“一块果皮垃圾,留在岸上归环卫部门管,一脚踢到河里归水务部门管。”网上流传的这则“九龙治水”笑话,道出了全国很多地方水环境保护治理中的现实窘境。
2018年底,惠州正式启动供排污一体化改革,重组市水务投资集团,实行市政府直管管理体制,发展壮大市属国有企业,建立集供排污为一体的水务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闭合链条,逐步推进市、县(区)供排污基础设施一体化,实现全市域全流域水环境一体化治理。
“惠州实行供排污一体化改革,标志着惠州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从‘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是国资国企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走在了全省前列。”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如是说。
去年3月5日,鼎峰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部高级经理黄戈向市住建局提交了申请领取施工许可证的资料。3天后,办事人员就把施工许可证交到了他手里,“我真不敢相信这么快,现在惠州的办事效率明显高了。”黄戈说。
这是市住建局实施“信用快审”承诺制改革的一个缩影。去年初,《惠州市全面推行建设工程项目“信用快审”承诺制改革实施方案》印发,作为惠州市第四轮投资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促进审批审查提速,助推惠州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改革的原则是对审查审批事项全面覆盖、一改到底,构建科学高效的‘信用快审’承诺制工作体系。”市发展和改革局负责人说,改革后,将有24项技术审查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制,其中8项实施免审告知承诺制,16项实施初审告知承诺制;另外,有35项行政审批事项实行容缺承诺制。
建设数字政府
“数字云”深度运用服务于各行业
“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成为“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最好注脚,如何做到“审批不见面”“最多跑一次”,惠州不断探索和实践政务服务改革,推进建设“数字政府”。
去年7月,我市启动湾区通办政务便民自助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通过整合各单位的信息系统,打破信息孤岛,建设统一的“湾区通办”政务服务自助平台。
去年12月2日,惠州市“湾区通办”政务便民服务平台上线启用仪式暨惠州市首张营业执照自助服务终端打印颁照仪式在市投资服务中心举行。目前,该政务平台可办理12个部门共67个事项(其中市一级事项32个,省一级事项35个)。
通过“湾区通办”政务平台终端,申请人在窗口完成企业登记注册(含设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备案等)后,可实现营业执照(含各类核准通知书)在自助终端打印,打印过程仅需1分钟。目前,该终端可实现内资企业、外资企业(外国常驻代表机构登记除外)、农民专业合作社、个体工商户的所有登记注册业务结果打印。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交流合作进一步加深,各市企业、市民之间的信息便利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湾区通办”政务平台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要求,通过跨区域的系统对接和共享,市民在“湾区通办”政务终端上还可办理广州、佛山、江门、东莞、河源、清远、汕头、梅州等城市共计400多个便民服务事项。
此外,“湾区通办”政务终端还在全省做到“两个率先”,一是按照省里的要求,在全省率先完成一体机铺设和界面统一;二是在全省率先实现自助终端办事“好差评”功能,市民群众可以直接扫描二维码对办理事项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将直接上传至省“好差评”系统。
数字中国是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数字中国”。伴随着“湾区通办”一同展开的,是大数据时代惠州“智慧城市”不断迎来新变化,“数字云”深度运用服务于各行业,“数字政府”建设进一步强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市政府常务会议日前审议通过《惠州市电子政务云平台管理细则》,将加强全市政务云平台的规划、应用、管理和监督,实现云资源集约化利用,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以数字化推动惠州“放管服”改革持续走向深入。
通过统一建设市政务云平台,我市避免各部门重复建设机房、购买服务器硬件设备和系统软件,硬件和网络也不需要部门进行管理和维护,与自建机房模式相比可节省50%总体投入成本;同时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信息系统生命周期成本,通过云平台部署信息系统软硬件环境,工程建设周期平均缩短70%以上。
今年,我市将新增云资源服务项目,启动扩容升级工作,严格按省“数字政府”政务云平台建设规范推进我市政务云平台建设。目前,我市政务云平台有41个市直部门(按机构改革后)共160多个应用系统部署,上云率为71.77%,现有云资源使用率为100%。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正拟定云平台实施工作方案,按“应迁尽迁”原则,将有序组织推动市各部门和县(区)应用系统上云,实现全市共用“一朵云”格局。
展望未来,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惠州“数字政府”建设前景必将海阔天空。
打造开放平台
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去年12月27日,中韩(惠州)产业园起步区首批10宗项目在潼湖生态智慧区集中动工。这不仅是我市高质量建设中韩(惠州)产业园的开局之作,也是惠州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开放合作平台,全力建设国内一流城市的生动实践。
中韩(惠州)产业园是全国三大中韩产业园之一,也是广东唯一一个中韩产业园。近年来,我市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韩资企业落户的政策措施。比如,对中韩(惠州)产业园内现有韩资企业,投资设立年实际外资金额超过2000万美元的新项目,最高奖励2000万元。对在中韩(惠州)产业园新注册成立、投资超过1000万美元且依法纳税的韩资企业,按照企业对当地的财政贡献,最高奖励1000万元。对投资超过10亿元以上的韩资企业,可采取“一项目一议”的方式给予特别扶持。
中韩(惠州)产业园起步区位于潼湖生态智慧区国际合作产业园,规划用地面积约12.7平方公里。去年以来,潼湖生态智慧区围绕半导体、智能制造、5G等产业方向和产业链条,重点瞄准韩国等发达国家和深圳等先进城市,着力把潼湖生态智慧区、中韩(惠州)产业园起步区建成产业发展新高地,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
截至去年12月,中韩(惠州)产业园起步区共引进各类项目30宗,计划总投资超过170亿元。其中,外资项目7宗(韩资3家),投资10亿元及以上的项目5宗,完成供地项目15宗,动工项目10宗,今年初还将有5宗动工建设。
在推进中韩(惠州)产业园等开放平台建设的同时,我市积极加强与深圳等大湾区中心城市的深度合作,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去年10月22日,“惠盐组合港”启动仪式在深圳盐田港举行,标志着惠州港与深圳盐田港两个港口正式形成组合港。在这一新模式下,出口的集装箱只需在惠州办理完通关手续,进入惠州港区,便等同于货到盐田港区。同样,经盐田港区的惠州进口货物,也可在货到惠州港区后再办理进口通关手续。据深圳海关测算,每年预计有500万吨货物用“惠盐组合”方式进出境,为企业降低的成本总和将在1000万元以上。
“组合之后,最显着的效果就是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提高了货运和通关效率。”惠州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总经理谭志杰介绍说,以往惠州企业跑盐田办通关,可能一天只能跑2趟,现在启用新模式跑惠州国码,理想状态下一天能跑5趟,这可为企业节约不少物流成本。
“该模式的创新之处在于,它既能为惠州企业提供更加经济快捷的物流通道,增强企业竞争力,还有利于扩大惠州港的货源腹地和缓解道路交通压力,减少陆运尾气排放。”市商务局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让更多进出口企业得到实惠。
惠州是海洋大市,港口运输是全市经济发展重要支撑。有了便捷高效的港口运输作为支撑,我市“丰”字交通主框架的经济效益无疑更加突出,将进一步推动物流、商贸、信息、金融等领域资源优化配置。
(记者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