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惠州 >> 历史人文

周田村中义士多 迪春后人载史册

发布时间:2017-12-15 15:40:43 来源:东江时报
浏览字号:

C:UsersAdministratorPicturesA1215_001.jpg

会水楼是叶挺将军的祖屋,该楼是叶特盛玄孙叶成发建于清朝道光5年。

C:UsersAdministratorPicturesA1215_002.jpg

会水楼因房屋门前有两条小溪汇合于此,故得此名。

C:UsersAdministratorPicturesA1215_003.jpg

会水楼旺盛时期曾经居住二百多人。

C:UsersAdministratorPicturesA1215_004.jpg

C:UsersAdministratorPicturesA1215_005.jpg

会水楼为三堂两横客家围龙屋。

C:UsersAdministratorPicturesA1215_006.jpg

会新楼建起了两个角楼,有点西洋范。

 

  策划君说:

  上篇刚讲完惠阳叶氏家族迎春公叶特茂的故事,中篇我们就来说说叶特茂的弟弟叶特盛和他的后裔的故事。都说周田村叶家多出铁骨义士,抗日名将叶挺就是叶特盛的后裔,他们一支建的围屋会新楼也曾作为抗日部队的驻地。别急,他们的故事这就开始。

  据《叶氏族谱汇编第三册(惠阳县部分)》记载,特盛公生于明天启元年 (1621年),终于康熙三十九年(1701年),享年80岁。

  1662年,41岁的迪春公叶特盛和哥哥叶特茂一行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梅州兴宁,迁徙到惠阳周田村。当时周田村已有廖氏、李氏等姓氏族人生活,叶特茂、叶特盛一行60多人从兴宁迁徙到周田村后,曾在周田村种下一棵榕树以象征叶氏南迁,叶落生根定居于此。在叶氏到达之前,此地人烟稀少,为了发展叶氏人口,叶特茂、叶特盛兄弟将该村定名为“周田”村,取字形字义“向外发展,人口增加”之意。

  迪春公叶特盛后裔第十一世、今年69岁的叶叔公说,周田老屋门前至今仍有两棵大树,一棵榕树和一棵樟树分立两边。“说不定当年特盛公他们种的榕树就是那棵呢。”叶叔公笑道。

  播种

  定居周田 繁衍生息

  其实,叶特茂、叶特盛两兄弟从老家兴宁迁徙到周田后不久,便积极实施“周田”之计:定居惠阳周田村5年后,叶特茂一家向外发展,迁移至离周田附近的沙坑定居,叶特盛一家则留守在周田村,并在此繁衍生息。

  相对哥哥特茂公生有5子,人丁兴旺,弟弟特盛公就显得相对人丁单薄。特盛公娶有邹氏和郑氏两位妻子,分别生了叶蕃廷和叶赞廷两个儿子。长子叶蕃廷跟随父亲一行迁居周田村后不久,看周田村依旧贫乏,觉得“讨不到吃的”,遂又跟随母亲邹氏返回老家兴宁看守祠墓。迁徙到周田村那年,次子叶赞廷才8岁,长大后他由国学生考授县丞。

  叶特茂、叶特盛的儿子作为第二代开始实现“沙坑叶氏”开枝散叶、人丁兴旺的大计。特盛公虽然只有两个儿子,但他们的儿子很争气。在周田村长大并扎根的次子叶赞廷娶有两位妻子,共生了5个儿子,分别是叶天瑞、叶天璋、叶天琦、叶天玢、叶天璜。此后儿孙生生不息,其中长子叶天瑞生了叶树淮等6子,叶树淮又生了叶梦赉等6子。

  据叶叔公讲述,回到兴宁的长子叶蕃廷则生了6个儿子,但为了生计,其中5个儿子迁徙到四川,留守在兴宁的一个儿子至今繁衍人口才300多人。叶叔公说,目前惠阳叶氏后人打算到四川去寻找这一支族人,“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可以去找找。”

  开枝

  广置田产 兴建围屋

  随着子孙数量代代增多、成家立业,叶特盛后代逐渐有序地以家庭为单位,走出周田村,进而走向其他村镇买地置产建房。这一点,从《叶氏族谱汇编第三册(惠阳县部分)》中叶特盛的子孙可以得到验证。叶特盛一家定居周田村后,便建了一座周田老屋楼角。可以推测的是,长子叶蕃廷随母回老家守祠墓,次子叶赞廷则随父母居住在这幢周田老屋楼角。

  随着叶天瑞等5个儿子长大,纷纷成家立业,这幢老屋自然无法容纳多人居住,他们遂离开老屋各自建房。长子叶天瑞生叶树淮等6子,在大塘面建东壁祠屋一座。到了第四代,叶树淮便从周田迁居到镇隆镇高田果老围村。其他后代迁居、建房,不一而足。

  《叶氏族谱汇编第三册(惠阳县部分)》记载,如今叶特盛的后人主要聚居点有周田老屋、大塘面、元老爷、周屋排、会水楼、会新楼、花园公、朱古岭、瑞狮楼、麻蔗背、雷公山、岭下坊、崇芳楼、会龙楼、嗣前、竹山、湖秋、弗澳头塘、镇隆果老围、山顶水背、韶关市郊区等。

  在上述地点,随着叶特盛后人的迁居,一幢幢风格类似、大小不一的围屋如珍珠般散落。如今,周田村尚存的100多栋围屋,可以说基本上都是叶特盛子孙所建,其中会水楼、会新楼、崇芳楼、会龙楼、叶挺故居等围屋保存尚好,围屋里的故事也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散叶

  人才辈出 彪炳史册

  1662年共同从兴宁迁徙到惠阳的12支叶氏族人形成了沙坑叶氏。叶叔公说,沙坑叶氏繁衍至今已有十七代,但不少族人旅居港澳或海外,且生老病死每天都在发生,人口数量无法完全统计,估约在三到五万人之间,而其中特茂公、特盛公两兄弟后裔数量占沙坑叶氏大多数。

  而在特茂公、特盛公两支后裔里,特茂公一支的人数远比特盛公多。但让特盛公后人骄傲和自豪的是,他们一支出了许多可圈可点的人才。

  据载,周田老屋建成后,特盛后裔人才辈出,叶希恒和叶芳公分别在乾隆43年和44年中举,均官授七品。叶芳公长子叶光谋封八品道库大使,三子叶光谟诰赠五品奉直大夫;叶光谟六子叶登霆为五品奉直大夫。三代人的官场亨通使周田叶氏显赫一方,朝廷授予用来彰显荣耀的功名碑就树立在大屋两侧,成为周田老屋的光荣标志。

  叶特盛后裔在民国时期更是人才辈出,叶匡、叶挺等革命人士更是彪炳史册。“那时候家族里先是走出去了一两个名人,族里的青年人便纷纷效仿,积极走出村子接受高等教育,参加革命,所以革命人才多。”叶叔公说。据悉,民国时期,叶特盛后裔中在黄埔军校读书的有30多人。

  家族分支

  叶氏家族其余11支

  1662年共同从兴宁迁徙到惠阳的12支叶氏族人形成了沙坑叶氏,除叶特茂、叶特盛两兄弟一支外,其余11支分别是:

  1.周田下屋仔日崇裔,居周田村下屋仔、老围碧滟楼。

  2.周田莲塘仔荣坤裔,居莲塘仔、雷公山、鸡公田、田脚、岭下坊、新南仔。

  3.周田荣玉裔,居周田雷公山。

  4.官山特浓裔,原居船坜、后裔迁居淡水、棚下岭等地。

  5.官山柏元裔,居官山高门坑、高岭隔塘。

  6.官山运震裔,居龙依屋、百宜坑、下屋、水流坑,新圩长布。

  7.老鸦山运辉裔,居老鸦山,后裔现居坪山镇碧岭。

  8.畲嶂运森裔,原居畲嶂,后裔迁居官山大坑、棚下岭。

  9.大坑运泰裔,居官山上大坑,永湖镇虎爪。

  10.官山运祥裔,居官山下大坑、岭湖加元。

  11.茶园其芳裔,居茶园村。

  名人

  ●叶匡

  又名敞来,字一吾,沙坑周田叶特盛后裔,1887年出生在佃农家庭,留学日本,中国同盟会会员,跟随孙中山从事反清活动,1911年武昌起义时从日本秘密回国,任南京政府海军参谋。参加过二次革命,惠州起义,失败后至香港避难,1916年病逝,终年29岁。

  ●叶挺

  惠阳秋长周田村人,原名叶为询,字希夷,号西平,进入挺秀书院读书时始称叶挺。出生于1896年9月10日,为北伐名将及抗日将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他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北伐时被誉为“铁军”,参与指挥南昌起义并出任前敌总指挥,广州起义任工农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时期出任新四军军长,皖南事变时被国民党扣押,拒绝蒋介石的威逼利诱,写出《囚歌》一首以明志。抗战胜利后出狱。1946年4月8日,与夫人李秀文以及秦邦宪、邓发、王若飞等在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而不幸遇难。1988年被中央军委确定为36位开国军事家之一。

  ●叶锋

  1916年生于惠阳区秋长周田会龙楼,父母均为马来亚归侨,曾就读挺秀书院。1936年7月,在香港参加学生抗日救国会,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革命工作。叶锋于2014年3月病逝,享年97岁。着有回忆录《八十回眸》。在8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叶锋同志先后担任东江纵队第二支队政治处主任、支队长,国家计划委员会文教局副局长,国家经济委员会文教局局长,国家地质总局党组成员,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等。

  ●叶刚

  秋长周田村人,出生于1901年12月,1953年在广州因病去世。叶刚与叶挺、叶辅平同宗同族,都是会水楼成发公的后人。叶挺、叶辅平是成发公的第四代,叶刚则是第五代。

  叶刚毕业于广州宪兵训练所。毕业后,进入到粤系军李济深的第四军,北伐战争期间,留守在广东后方基地。1928年春,留粤的国民党军部队编为第八路军,叶刚升任为团长,驻扎在龙川县。1932年,叶刚被编在第62军157师步兵469旅,担任副旅长,旅长是练惕生。部队驻扎在福建漳州。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1月,叶刚受命返粤,参与南澳岛抗击日军登陆战和着名的粤北会战,此外他还参与了对在港知名文人和爱国民主人士的“秘密大营救”。

  ●叶文匡

  惠阳秋长鹧鸪岭人,中共早期党员,惠阳农运领导人、秋长革命的引路人。1900年生于淡水镇沙坑乡鹧鸪岭村,少年就读挺秀书院,立志献身革命事业。1919年留学日本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组织的反帝反封建主义斗争,1921年回广州积极参加工人运动,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前往参加彭湃发动的海陆丰农民运动,并运用海陆丰农运经验指导惠阳农运实践,1924年1月回秋溪乡宣传马列主义,发展党组织,建立了东江流域的第一个党组织。1925年协助东征军攻取淡水,1926年任象山特别支部书记,1927年带领农民自卫队攻打反动武装时身负重伤而光荣牺牲,年仅29岁(虚龄)。

  围屋

  会水楼

  是叶挺将军祖屋

  会水楼是叶特盛玄孙叶成发(周田叶氏五世祖)于清朝道光5年(1825年)兴建,是叶挺将军祖屋。该楼位于周田,因房屋门前有两条小溪汇合于此,故取名为“会水楼”,为三堂两横客家围龙屋,旺盛时期曾经居住二百多人。此楼还是周田早期党组织领导人叶文华故居。1928年夏,共青团员叶文华受组织派遣,回到家乡淡水周田村开办夜校,宣传革命道理。

  1884年,叶成发之孙叶沛林在会水楼旁边建造一幢规模较小的客家围屋,1896年叶挺就出生于此屋,叶挺参加革命后于1938年被授予国民革命军中将军衔,为革命牺牲后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高度评价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此屋今成叶挺故居,1989年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列为 “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会新楼

  曾是抗日部队驻地

  会新楼位于叶挺将军纪念园一侧,其主人是叶刚,叶刚与叶挺、叶辅平同宗同族,都是会水楼成发公的后人。叶挺、叶辅平是成发公的第四代,叶刚则是第五代。会新楼在抗战期间,成为抗日部队驻地,曾是东江特委、县委江南指挥部、东纵二支队驻地。叶刚也在抗日前线奋勇杀敌立下了战功。更让外界赞誉叶刚的事件,是他参与了在港知名文人和爱国民主人士的“秘密大营救”。

  1941年12月,日军入侵香港,立即封锁港九交通要道,实行宵禁,搜捕爱国人士、抗日分子,并限令文化界人士向日军报到。在这紧急关头,时任中共中央南方负责人周恩来致电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和广东抗日游击队领导人,要求不惜代价,营救在港九(香港、九龙)的文化界精英和着名爱国民主人士,并转移到后方安全地区。经周密安排,自次年1月5日开始,港九的文化界精英和着名爱国民主人士分批从香港九龙大队交通站秘密护送到惠阳、宝安抗日根据地,然后再送往后方安全地区。

  嗣前新居

  曾接待茅盾等爱国人士

  同样与“秘密大营救”历史大事件有关的,还有位于茶园村的嗣前新居。据《广东县域历史文化资源丛书·惠阳市惠阳区卷》记载,1942年上半年,茅盾、邹韬奋、胡风、乔冠华等人居住在嗣前新居,接待工作全由叶金蕴负责。嗣前新居是叶金蕴的祖屋,天不怕地不怕,更不怕日军,对汉奸土匪恶霸深恶痛绝的叶金蕴被乡亲们称为“生雷公”。在叶金蕴的妥善接待后,茅盾等人安全转移至惠州,然后再去往内陆安全地区。

  本版文字  记者匡湘鄂香金群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 记者杨建业 姚木森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