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惠州 >> 历史人文

陈炯明

发布时间:2013-05-28 09:49:27 来源:惠州市地方志
浏览字号:

 

  陈炯明(1878~1933),幼名捷,字赞三,又字月楼、竞存。广东海丰县白町乡人。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入县学,后在惠州读书,1898年考中秀才。1905年和1908年先后毕业于海丰师范学堂、广东法政学堂。早期思想激进,敢做敢为。1907年4月,联合惠州府属一批士绅控告知府陈召棠,迫使广东当局将陈撤职。1909年(清宣统元年),创办《海丰自治报》,被海丰县推选为广东省咨议局议员,与副议长丘逢甲联名提议禁绝赌博。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与策划1910年2月广州新军起义联络工作。1911年1月,任广州起义的统筹部编制课课长兼调度课副课长。4月27日广州起义,事先分配担任“选锋队”(敢死队)第四队队长,进攻总督衙门,但并未参加起义的战斗。失败后赴香港,5月参加刘师复组织的支那暗杀团。筹集经费,参与策划暗杀李准、风山等活动。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受同盟会南方支部委派,在香港召集同志准备东江起义,被推举为起义军总司令,旋与邓铿赴归善(今惠阳市)组织起义。11月6日,与邓铿等领导民军百余人在淡水起义,攻占淡水警察署,打响东江起义的第一枪。随后与严德明、陈经等部会合,起义队伍发展到3000多人。陈炯明将起义部队编成7个大队,分路由淡水、白花、水口、麻(马)庄等地,直逼惠州府城。民军在洪圣宫、馒头岭一线展开外围攻势,惠州提督秦炳直派洪兆麟部出城应战。战斗持续3昼夜,双方互有进退,伤亡重大。严德明率民军强攻北门,破城而入。陈炯明策反洪兆麟成功,迫使秦炳直献出府城,民军遂于11月9日进占惠州城。陈炯明将起义部队改编为“循军”(取惠州为古循州之义),拥有7个旅,自任总司令。从此,他便成为广东革命军中最有实力和影响的人物。

  11月9日广州光复后,胡汉民任广东都督。17日,经胡汉民提议,陈炯明被广东各界代表会议推举为副都督。29日率循军近7000人抵广州。12月25日,因胡汉民赴沪,被临时省议会推举为代理都督。陈在执政期间,设立广东省军政府驻港督造纸币局,定造纸币1500万元,剔除征粮积弊,实行禁赌,拆城筑路,改良交通,便利商业,惩办犯法军政官员,挽留铁路专家詹天佑,政绩颇着。

  1912年(民国元年)3月,陈炯明裁撤民军,以“循军”为基础扩编正规军2师1旅,另有宪兵2营、警备队3营,共2.5万人。同时,以“纵兵抢掠”、“占据厘厂”、“私购军火”等罪名,下令解除“惠军”武装,惠军首领王和顺逃往日本神户。4月,胡汉民回粤任都督,陈炯明改任经略使。12月6日,被袁世凯任命为广东护军使。1913年6月14日,被袁世凯任命为广东都督,兼民政长,取代胡汉民。陈执政后,颁发训令,约法三章:“一曰立身宜廉正也,二曰民事宜讲求也,三曰用人宜审慎也。”还捐出银元1000元作为开办经费,敦促马安人士办学,兴建马安初级小学(今马安镇中心小学前身)。“二次革命”开始后,陈炯明经孙中山几次敦促,于7月18日,以广东大都督兼讨袁军总司令的名义发出讨袁布告,宣布广东独立。7月24日被袁世凯撤销职务,悬赏缉拿究办。8月4日,陈部第二师师长苏慎初率陆军炮队反水,炮轰都督府。陈仓皇出走香港,赴新加坡。将携带的巨款作资本,在新加坡设通益公司,于吉隆坡设银行,与华侨革命党人陈楚楠、林义顺、张永福等合资经商,以便积蓄力量,图谋东山再起。

  1914年夏,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华革命党后,陈炯明因对该党做法不满,与李烈钧、柏文蔚等在新加坡另组中华水利促进社,筹款接济革命党人在广东各地起事。其部下邓铿、洪兆麟等在粤东地区先后举事,反对袁世凯支持的龙济光统治。1915年冬,护国运动爆发后,陈从香港潜回惠阳、博罗一带,召集旧部,组织“讨逆共和军”,准备反袁讨龙军事行动。1916年1月6日,在淡水成立广东共和军总司令部,以“广东都督兼讨逆共和军总司令”名义,发布讨袁檄文,揭露袁世凯卖国求荣、妄为帝制、破坏共和的罪行。春间,广东各路讨伐袁世凯爪牙龙济光的民军武装遍及惠阳、博罗、河源等20个县。惠州18支民军部队起义,得到东江流域民众支持进围惠州,与李嘉品部相持数月,未能攻克。直至6月袁世凯死了,李部调离,陈炯明部才进入惠州。7月10日前后,各路民军按陈通令,在惠阳集合。7月底民军攻下广州白云山,10月5日龙济光率部撤离广州。11月8日,陈炯明抵达广州。1917年1月,应总统黎元洪之召赴北京。在京期间,拒绝参加国会中各派组织,辞去北京政府给他的高等军事顾问之职和大总统给他的定威将军之封。然后出游东北各省,“考察军政实业”。7月随孙中山从上海回到广东,参加“护法运动”。9月10日,孙中山在广州就任海陆军大元帅。陈炯明被任命为军政府第一军总司令。12月21日任援闽粤军总司令,后兼任惠潮梅军务督办。

  1918年1月在广州东较场誓师援闽,率第一批援闽粤军从广州出发,前往潮汕地区,进军福建。至8月间在闽南攻取26个县,建立了以漳州为中心的“闽南护法区”。经过援闽战役,粤军发展到2万多人,武器装备大大改善,军事实力迅速增强,粤军已编成两个军,陈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在驻扎漳州期间,试行“社会主义”,进行社会改革。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陈炯明于5月17日发出通电,指出:“青岛问题失败,强权制胜公理,巴黎和会何用?……今北京诸生本爱国之热诚,为诛奸之义举,正本清源,人神共快,此诚浩气所钟,国魂所托”。5月22日,出席漳州市民举行的声援五四运动的万人集会,发表演说。6月又将福建各县联合宣言电达北京,强调“闽中民气愤慨甚深,一息尚存,断难隐忍。”陈在漳州创办《闽新报》、报刊、书社、儿童图书馆、美育俱乐部,主办演讲会,大力传播新文化,倡导移风易俗。

  1920年8月,陈炯明奉孙中山命回师广东,驱逐桂系军阀。9月率部2万人从老隆进攻惠州城。10月22日攻克惠州城,29日攻克广州。11月10日被任命为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中国国民党广东支部长。11月底孙中山抵达广州后,改组军政府,陈被委任为陆军总长。在任省长期间,锐意刷新政治,改革教育,严禁赌博,严惩扰民官兵,禁蓄婢、娼妓,赈灾募捐,收容乞丐。

  1921年2月,陈炯明不赞成非常国会选举总统。4月,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后,才发电表示祝贺。5月,孙中山就任大总统职,陈炯明被任命为陆军部总长兼内务部总长。6月,又被任为援桂粤军总司令,率粤军击溃桂军,统一两广。

  此时,陈炯明随着地位的提升和实力的增强,其政治野心也迅速膨胀,标榜“保境息民”、“联省自治”,暗中派代表与吴佩孚、赵恒惕、唐继尧等军阀相勾结,阴谋阻挠孙中山的北伐大计的实施。1921年10月,反对广州非常国会通过北伐案。但此时北伐军由广州取道湖南北上,已势不可挡。1922年3月,陈炯明竟然断绝北伐军粮饷。孙中山于大本营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变更计划,令全军回粤。4月12日,陈炯明又调动军队,图阻北伐军回粤。孙中山在梧州召集军事会议,决定改道江西北伐,在韶关设大本营。孙中山原拟请陈炯明任北伐军中路总司令,统率粤军大部精锐,但陈却以种种借口,诸多推挡。孙中山见陈态度如此,只好以后方接济重任相托。陈炯明表面接受任务,实则阳奉阴违,只允许付孙所需北伐费用400万元的一半。1922年1月,借故不参加商讨有关北伐事宜的桂林会议,却暗与滇、湘军阀串通一气。并暗中怂恿其亲信、第二师师长洪兆麟,于1922年3月21日晚,派陈炯明族弟陈觉明指使暴徒暗杀拥护北伐的粤军参谋长邓铿。邓铿被刺案发生后,孙中山知陈炯明已无可指望,遂决定改道江西北伐,大本营从桂林移于韶关。4月间,陈炯明忽电告孙中山,要求辞职。孙未遽允。孙中山到梧州召集军事会议,复电陈来梧州面商。陈拒不赴梧,且密令其亲信叶举等将留驻广西各部队向东移动。4月21日,孙中山批准陈炯明辞去广东省省长、内务部部长及粤军总司令职务,专任陆军总长一职。当晚陈回惠州,驻西湖百花洲大观台。孙中山多次派要员到惠州规劝陈炯明返省城,均被拒绝。陈的亲信部下经常到此与其密谋策划反孙事宜,并与吴佩孚派来的代表达成反孙协议。6月11日通电全国,居然要求孙中山和徐世昌南、北两总统同时下野。6月14日又以电邀名义,诱骗廖仲恺赴惠州,廖抵石龙后即被扣留,押至广州北郊石井兵工厂囚禁62天之久。6月16日,陈炯明部将叶举率军4000人包围观音山,炮轰总统府,发动叛乱,妄图杀害孙中山。7月14日,陈炯明致电西南各省,主张“联省自治”。8月15日,由其亲信部将叶举、洪兆麟、熊略等驱车迎接,从石龙返回广州,自任粤军总司令。1923年1月4日,孙中山在上海发出讨陈通电,联合滇军、桂军攻克广州。15日,陈炯明被迫下野,退踞惠州,将广州兵工厂一部分机器运回惠州。纠集其部属,对抗滇、桂、粤联军。后陈炯明见形势不利,退出惠州,所部杨坤如诡称独立,接受改编,旋“反水”割据。粤东发生多次战斗,互有胜负。1924年12月27日,陈炯明乘孙中山北上之机,在汕头宣布自任“救国粤军总司令”,将东江、韩江、梅江一带旧部收编为6个军,集结于兴宁、河源、惠州一带,企图从东、南两面夹击广州,推翻广东革命政府。1925年2月,广东革命政府组织东征联军讨伐陈炯明军。在南路迅速击溃陈部主力,至4月间,取得第一次东征的胜利。在东征军回师广州平定刘、杨叛乱时,陈炯明又与粤军段本殷部相勾结,卷土重来。10月,国民革命军3万余人进行第二次东征,10月14日攻克惠州城,歼灭了陈的主力杨坤如部。11月中旬,完全收复东江。陈炯明彻底失败,逃往香港。

  陈炯明蛰居香港后,仍不甘失败,妄图东山再起。同年12月27日,正式接受美洲“中国致公党总理”一职。1927年冬,提出“三建主义”纲领,即:“建国主义”,主张中华民族复兴,政治上建立“联治民主制”;“建亚主义”,主张黄种人结合成一大民族,建立“亚洲联邦政府”;“建世主义”,主张“万国联邦”,打破一切阶级界限。还提出共有、共治、共享“三共”的主张,并着书立说,宣传其政治主张。所着《中国统一刍议》一书,大谈其联治民主制。1928年12月,应段祺瑞之约北上,在大连与北方各巨头联络,终无结果。1930年,与段祺瑞等联系,准备组织“共和大同盟”反对蒋介石。同时,发表《敬告国人书》,批评国民党蒋介石“一党专政”,反对中国共产党的“红色”武装割据,主张和平统一,把中国建成联邦制国家。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与陈协商合作,陈以日本归还东三省为合作条件,日本人不同意,乃停止协商。1933年9月22日,在香港病故。1934年(民国23年)4月3日,在一些亲友的资助下,按其生前意愿,将其棺柩归葬于惠州西湖紫薇山。国民党要员吴稚晖、陈立夫、邹鲁、徐傅霖等为他题写挽联。

来源:惠州市地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