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让很多人都感到焦虑,儿童作为特殊群体,生理和心理都处在发育时期,身心更易受到影响。广东省心理健康协会心理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顾问、惠州名医、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骆焕荣提醒:在关注儿童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做好儿童心理防护。
问题
儿童害怕,或对戴口罩和隔离充满疑惑
骆焕荣介绍,在疫情防控期间,儿童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包括害怕和恐慌。儿童从未见过如此紧张的社会事件,看见大家都戴着口罩,其内心会产生一定恐慌感;不明白疫情是怎么回事,无所适从,内心慌张;看到或听到有关传染病或死亡的事件会很害怕;儿童也会接触到一定的疫情信息,并对疫情充满好奇,会对戴口罩和隔离充满疑惑;会问“什么时候可以上学”“什么时候才能跟朋友一起玩”“怎么办”等问题;会抱怨染病的人;会抱怨“乱吃东西”导致疫情传播的人;可能出现噩梦;可能会出现反复洗手、遇到陌生人不敢自由呼吸等强迫行为;还可能出现焦虑、抑郁。骆焕荣表示,儿童的心理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调节和干预,可能会影响其身心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对策
言传身教,培养儿童自我保护意识
如何在疫情防控期间正确保护儿童的心理?骆焕荣分析,儿童对病毒和疫情的未知是造成恐慌、焦虑等情绪的最根本因素。“儿童理解能力低,家长要采用言传身教等方式教育儿童,让其正确认识疫情和学会自我保护,减轻其恐慌、焦虑等情绪。”骆焕荣说,例如告诉孩子这样的传染病不是第一次发生,人类每次都能战胜,况且病重或死亡的人只是很少一部分;告诉孩子当前应怎样保护自己,如何正确戴口罩、勤洗手等;家长要保持适度的紧张和警觉,给孩子带来自我保护的暗示。
骆焕荣说,儿童容易“有样学样”,疫情防控期间家长的表现很大程度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因此家长要树立良好的榜样,正确引导孩子理性应对疫情。如,可跟孩子一起戴口罩、洗手、消毒、通风、宅家不外出等;不让疫情话题过度出现在生活中,多关注其他开心的话题,但要及时回应孩子的疑虑;不要抱怨,不批评隔离等防控措施;保持爱心、关爱,邻里之间甚至陌生人之间都应做到互助有爱;讲述抗疫一线正能量的故事,鼓励孩子学习好榜样。
密切关注,尽量陪孩子待在室内活动
“病毒是个可怕的敌人,儿童会对此既害怕又好奇,不如顺势而为,借此机会和儿童一起学习防御病毒的相关知识。”骆焕荣建议,家长可以尝试用有趣的方式讲解人体与病毒的“战斗”,让儿童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对健康的危害,病毒与人类破坏生态环境及食用野生动物等的关系,以启发儿童,循循善诱,激发其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骆焕荣认为,家长要尽量陪孩子待在室内活动,以身作则,少玩手机,陪孩子一起做活动,或给予一定的娱乐自由,不要过于强迫孩子学习。不能外出时,带孩子做家务、做美食、做手工、看故事书、看电视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如果因工作不能陪在儿童身边,要通过电话、视频通话等方式,让其听到你的声音,并适当做一些承诺,如送礼物、去游乐场、做好吃的食物等,让儿童有所期待,减轻其消极、抑郁的情绪。部分儿童可能会出现分离性焦虑,分离期间要尽量通过打电话或视频通话,鼓励其培养自主生活能力。
“疫情防控期间,家长必须留意儿童的心理状态变化,出现不良情绪时要及时帮助其调节缓解。若家长无法帮助儿童缓解情绪,或不良情绪继续加重,应及时向专业心理机构求助。”骆焕荣提醒。
记者周智聪 通讯员刘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