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民互动 >> 网络问政 >> 回应关切

市科技局对热点问题的解答

发布时间:2017-09-08 10:55:29 来源:惠州电台
浏览字号:

  1、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请问惠州目前创新发展情况如何?为什么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建设创新型城市市科技局接下来几年有什么计划打算?
  我们突出抓好创新驱动,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断提升。近年来,特别是市委十届八次全会专门部署创新驱动发展工作以来,我市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核心战略和总抓手,制定实施"1+6+N"系列文件,推进高企培育等八项重大举措,创新驱动发展实现良好开局,为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打下了良好基础。一是抓平台建设,推动创新要素高端聚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启动实施,潼湖生态智慧区重大基础设施启动建设,一批引领性重点项目签约落户,仲恺高新区成功入列首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环大亚湾新区一批创新型大项目加快推进,大亚湾石化区连续四年排名"中国化工园区20强"第二位,重大平台集聚创新要素能力显着提升。二是抓主体培育,提升创新成果产业化能力。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4年183家增加到2016年466家,今年有望突破700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从2014年4家增加到7家;建成国家级众创空间11家、国家级孵化器5家,省级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各2家;成功举办首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促成校企交易科技成果696项,签约金额39.9亿元。三是抓人才引育,强化创新发展智力支撑。成功引进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落户惠州,引进王复明、夏佳文院士团队共建高水平研究院,两年共引进国内外院士4名、创新团队39个、领军人才69名。四是抓服务优化,营造"双创"良好氛围。不断完善创新驱动发展政策体系,狠抓政策落地与考核督查;加快发展科技金融,深入企业开展科技服务,落实创业补贴和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全市创新创业环境持续优化。科技创新支撑经济发展成效明显,成功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7%,技术自给率73.9%;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61.8%、39.2%,居全省前列。
  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一是保持创新定力、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决策部署的实际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改革发展全局,提出创新发展理念,把创新驱动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希望广东做到"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要求广东为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支撑,对广东创新发展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总抓手,连续3年都以创新发展为主题召开春节后的第一个全省大会,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彰显了省委、省政府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坚定决心。二是增强创新自信、抢抓开放合作战略机遇的迫切需要。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面对国内各地创新发展激烈竞争的态势,我们必须增强"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以主动作为抢占制高点,以创新自信把握主动权,在创新发展大潮里斩浪行舟、击水中流。三是激发创新动能、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的必然选择。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引领型发展。只有把发展的基点放到创新上来,依靠创新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依靠绿色化实现更有质量、更高效益的现代化,才能把惠州建设成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互融共赢的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
  下来,为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一是抓重点领域科技创新,促进自主创新能力跃升。围绕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引进高校院所和高端人才团队到惠设立新型研发机构,不断提升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基础研究、前沿先进技术研究、关键问题解决及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为广东国家大科学中心建设贡献力量。到2020年,全面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自主创新水平进入全国前列。二是抓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壮大企业创新主体。落实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入库和出库奖补政策,进一步提高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高新技术企业比例,争取到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比2015年实现翻两番,达到1200家以上。三是抓多元化创新投入,激发创新发展动力。进一步健全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充分发挥政府财政性资金的引导和催化作用,鼓励企业普遍设立研发机构,尤其是尽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型企业贷款贴息等金融创新服务,引导带动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到2020年,科技公共财政投入达40亿元。四是抓协同创新,打造创新成果转化高地。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主动出击,发动企业,推进我市企业与高校成果需求精准对接,争取更多高校优秀成果落户惠州,大力承接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到2020年,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件,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达到180万平方米。
  2、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需要政策引领支撑,请问现在惠州对科技创新有什么扶持政策?
  目前的主要扶持政策有:
  (一)扶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政策。为推动我市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制定了《惠州市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扶持办法》(惠市科字〔2015〕125号),对认定的省级、市级新型研发机构,市财政分别给予奖励资金100万元、50万元;新型研发机构还可按照近3年投入科研仪器、设备和软件购置经费最高25%的比例申请扶持,申请额度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对新型研发机构的科研建设及成果转化项目,可依法优先安排建设用地等一系列的扶持政策。
  (二)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用地政策。为加快推进我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工作,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倍增计划,制定了《惠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项目建设和产权分割管理暂行办法》(惠府办〔2015〕33号),允许获批后的孵化器将产业用地分割销售,更好地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孵化器建设。
  (三)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财政资金补助制度。为引导我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健康发展,提升其管理水平与创业孵化能力,制定了《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扶持办法》(惠市科字〔2015〕124号),鼓励各类孵化器按照国家级、省级、市级孵化器认定管理办法建设和管理,市财政分别给予一定额度的奖励扶持资金。认定为国家级孵化器的单位,给予100万元;认定为省级孵化器的单位,给予60万元;认定为市级孵化器的单位,给予50万元;认定为市级孵化器培育单位的单位,给予30万元。
  (四)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风险补偿制度。根据《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扶持办法》(惠市科字〔2015〕124号),培育发展孵化器天使投资,建立面向在孵企业的风险补偿机制,对市级以上(含)孵化器的在孵企业已报备且依法经营的项目,首贷出现的坏账,市财政按40%比例分担本金损失,最高不超过40万元。
  (五)开展创新券补助政策试点。为我市中小微企业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引导中小微企业持续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制定了《关于科技创新券后补助暂行办法》(惠市科字〔2015〕128号),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或科研机构,按各县(区)上一年度实际发放额度的40%给予补助。
  (六)鼓励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为充分调动企业申报高企认定的积极性,制定了《关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资助办法》,对首次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并通过认定的企业给予补助10万元,当年通过复审或重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补助5万元。各县区对申报高企认定和高企培育的企业进行县级专项资金扶持,如大亚湾开发区对每家新认定的高企奖励20万元,仲恺高新区也给与每家高企3至5万元的配套奖励。
  (七)鼓励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为加快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科技企业的研发机构建设,制定了《惠州市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管理办法》,对新组建的市级工程中心,在下一年度可申报市级工程中心条件建设项目,市财政给予20至30万元的经费支持。
  3、现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是比较热门的话题,惠州发展"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情况如何?想回惠州创业,有没有什么好政策或者好办法支持我们?
  众创空间是科技创业孵化链条(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中的重要环节,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应网络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趋势,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激发亿万群众创造活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的重要载体。
  我市加快孵化育成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创新创业。通过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把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有效的聚集起来,把创意转变成产品,把科技企业的"苗子"孵化培育成真正的科技型企业,打造"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全孵化链条,目前已建成众创空间25家,孵化器26家,实现孵化器县区全覆盖,总孵化面积84.8万平方米,已成功孵化企业346家,现有在孵企业983家。探索"异地孵化、惠州加速"新型孵化模式,在北京、深圳、台湾、美国硅谷、德国科隆等地建设了7家异地孵化器或联络处,为全省异地孵化探索出新经验。
  我市积极响应国家、省关于促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号召,为来惠创新创业的人才和团队创造良好的环境。近年来,省、市、县陆续出台了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努力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在省级政策方面,省科技厅和省财政厅出台了《关于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投资及信贷风险补偿资金试行细则》,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初创期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对在孵企业首贷出现的坏账项目,银行按坏账项目贷款本金10%分担损失,省财政和市财政分别按坏账项目贷款本金50%和40%分担损失。目前,我市的创业投资风险补偿资金实施细则也在制定中,将尽快出台。另外,省科技厅还出台了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资金扶持办法,对中小企业开展的创新项目给予30万元到80万元的资金扶持;也出台了珠江人才计划和特支计划等支持高端技术人才团队到广东省内各地市创新创业的政策,对引进的创新团队给予不低于1000万元的资金资助,对引进的创新人才给予不超过600万元的资金自主。
  二、我市在支持创业方面,相继出台了各种促进创业政策,在租金补贴、一次性创业资助、社保补贴、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创业扶持等方面给予创业者扶持。针对大学生创业,我市制定了《惠州市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2014-2017年)实施方案》,在工商注册、税费减免、金融服务、财政补贴、创业培训等方面鼓励大学生在惠创业;同时我市还与省人社厅依托仲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立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地,以及创业培训、项目开发、创业指导、小额贴息贷款等"一站式"服务,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引导高校毕业生实现自主创业。
  在创新方面,我市每年的科技计划项目中,对创新创业项目都给予重点扶持,通过专家评审的,每个项目将获得20万元-100万元的资金支持。我市还出台了科技创新券后补助办法,采取事前备案、事后奖补的方式,支持创业企业向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购买技术服务以及开展产学研合作等活动。我市还出台了《惠州市引进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天鹅计划"实施方案》,对创新团队给予500万元-1000万元的资金资助,同时还对高端技术人才给予安家费、住房补贴、人才津贴等。
  三、各县区也在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扶持,如大亚湾开发区出台促进创客发展扶持办法,通过减免租金,资助用于创客服务的公共软件、开发工具和公用设备,申请科技创新券,直接资助项目或者个人等方式加大对创客支持的力度;仲恺高新区设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和中小企业融资风险补偿资金,用于创业投资机构风险补助、银行信贷风险补偿和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
  另外,我们市还出台许多支持孵化器、众创空间建设和发展的政策措施,力争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优质服务平台。目前已出台《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扶持办法》,对认定后的国家、省、市孵化器给予30-100万元的资金扶持,还出台了《惠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项目建设和产权分割管理暂行办法》(惠府办〔2015〕33号),允许获批后的孵化器将产业用地分割销售,更好地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孵化器建设。
  4、去年,我市成功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请问目前我市建设高标准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情况如何?接下来有什么计划打算?
  目前,我市建设高标准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把知识产权战略纳入全市整体发展战略,大幅提高专项经费至1700万元,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出台《高标准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工作方案(2016-2019年)》。二是促进发明创造,大力实施知识产权强企工程。按照"量增质升、结构优化"的总体要求,稳步推进专利申请,2016年,发明专利的比例从21%提升至25%;有效发明专利量3645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6件;PCT 专利申请310件,增长78.2%。推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成立中知认证公司惠州工作站,相继举办2期企业"贯标"内审员培训班,培训人数达260人次。今年4月,我市举行惠南园企业集体"贯标"启动仪式,探索推行互联网+集体"贯标"新模式。已有93家企业启动了"贯标",其中25家企业通过了认证审核。通过举办专题业务培训和申报指导会议,开展专利优秀文案撰写培训和考评,推动我市专利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2016年我市企业获得十八届国家专利优秀奖5项,广东专利优秀奖1项,获奖数量为历年之最;新增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优势企业各2家,认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6家,目前我市国家级优势和示范企业达9家,省级28家。三是探索创新模式,提升知识产权运用和运营能力。制定出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管理办法》及配套文件,首期到位资金2000万元,确定4家合作银行,积极拓展质押融资模式,引入保险公司共担风险机制,为中小企业专利质押贷款提供风险损失补偿,缓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四是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工作格局。深入开展执法维权"护航"专项行动,我市专利执法工作连续3年在广东省地级市前茅。开展专利保险试点工作。推动14家企业累计投保36件专利执行保险,为企业科技创新成果提供维权援助支持,鼓励企业创造创新。
  下一阶段,惠州市将继续高标准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工作,积极参与广东省引领型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着力提高知识产权综合能力,把创建知识产权强市纳入我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要目标,到2020年,力争我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件。
  (一)全面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贯彻落实知识产权强国、强省建设实施意见,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高标准建设好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为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奠定坚实基础。按照《惠州市高标准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工作方案》,通过加强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全面、扎实地推动知识产权示范建设工作顺利进行。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市、县(区)、企事业单位和服务代理机构的知识产权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和工作要求,科学运用知识产权制度,进一步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推进知识产权工作。
  (二)促进知识产权创造增量提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知识产权创造体系,培育高价值知识产权。适时调整知识产权创造相关引导政策和考核指标,提高发明专利申请、拥有发明专利、PCT专利等核心知识产权的比重。加强对企业和专利代理机构的宣传培训,提高专利挖掘和撰写的能力和水平,支持企业加强专利信息利用,鼓励企业建立知识产权工程师全程参与创新活动的机制,促进高质量专利产出,逐步提高发明专利的实际保护年限和作品着作权的数量和质量。力争万人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增长15%、18%以上。
  (三)实施更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制机制,贯彻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的要求,完善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两条途径、相融互补、有机衔接"的保护模式。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打击侵权假冒工作部署,明确市场监管职责,加强知识产权执法部门的工作协调。强化重点领域知识产权保护。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商等领域,深入开展专项执法行动。重点做好电子信息、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等涉及民生领域的案件查办。继续做好专利行政执法案件信息公开工作。开展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保护权利人合法权益。建立起知识产权保护的长效机制,营造知识产权保护的良好氛围。
  (四)深化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贯彻实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完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引导企业自觉将知识产权管理要求融入研发、生产、销售等经营全过程中,力争2017年新增"贯标"认证企业15家。建立健全服务机构与企业的对接机制,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或授权全覆盖,高新技术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或授权全覆盖。促进专利技术转化,提升企业掌握核心专利的能力,强化科技计划体系中的知识产权计划引导,优先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促进企业知识产权的产业化发展,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和运用水平。
  (五)提高知识产权深度运用能力。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运营模式。积极推动知识产权与金融结合,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用好用活风险补偿基金,推进专利权质押融资工作,推动知识产权资本化、产业化。鼓励创投、银行、保险等市场力量参与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转化服务,促进企业知识产权的运用。加快发展民营投资、市场化运作的知识产权运营机构和专利联盟,力争实现运营平台和专利联盟的突破。支持企业通过知识产权投资、股权增资、许可转让等方式,实现知识产权价值增值。大力发展专利密集型产业,继续开展专利导航试点工程,完善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工作机制。
  5、惠州靠近深圳,应该积极引进深圳创新资源,现在惠州有什么具体打算?
  经过多年来的融合推动,深莞惠经济圈各市(在深莞惠三市合作的基础上,2014年经省政府批复同意,汕尾、河源两市参加深莞惠经济圈建设,形成了经济圈"3+2"的区域合作新格局)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合作机制。一是在省级统筹的层面,省政府从2010年至2014年,已先后印发了关于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科技创新、基本公共服务、环境保护、城乡规划、智慧城市和信息化建设、物流、生态安全体系建设、旅游等方面的十个珠三角一体化规划(行动计划),明确由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科技厅、财政厅、环境保护厅、住房城乡建设厅、林业厅、旅游局等依照职能分别牵头实施,各市有关对口部门抓好本市具体工作任务落实。二是在市委、市政府层面,五市党政主要领导联席会议制度已成为五市重大合作事宜的协商和决策平台,已相继召开九次联席会议。2016年2月18日,我市主办召开了深莞惠经济圈(3+2)党政主要领导第九次联席会议,审议通过了五市近期共同推进的40项重点合作事项,签署了《深圳市东莞市惠州市汕尾市河源市共建区域创新体系合作协议》等3项协议。
  早在2012年,深莞惠第六次党政主要领导联席会议上,签署了《深莞惠三市区域创新体系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区域创新合作,我们积极引进深圳的创新资源,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具体做法:一是重点打造潼湖生态智慧区(一基地)、环大亚湾新区和仲恺高新区(双平台),形成"一基地、双平台"创新体系,主动引进深圳先进技术成果、人才资源,积极承接优质产业溢出。潼湖生态智慧区完成总体规划编制,列入省重大创新平台。环大亚湾新区已经上升为省重大区域发展平台,三大起步区35宗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58亿元,仲恺高新区纳入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二是加快建设惠州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研究制订惠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及相关政策文件,明确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和责任分工。二是为适应深莞惠经济圈科技创新合作"3+2"的新格局,我市科技部门主动作为,牵头起草了五市《共建区域创新体系合作协议》,进一步共同推动五市科技、资金、人才、技术和管理的优势互补,实现合作共赢,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共建区域创新体系合作制度已成为五市开展科技创新合作的重要工作机制和平台,有效促进科技创新发展,加快推进深莞惠经济圈一体化建设。
  6、我市许多中小微企业正处于初步发展期,没有实力购置较为完善的实验设备,请政府能不能统筹协调,开放共享一些公共实验室,帮助企业研发新产品?
  为进一步提升我市科技创新能力,解决行业发展共性技术难题,帮助没有完善实验条件的中小企业开展研发生产,我市近年来投入建设了一批公共科技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发挥了它们为行业及企业服务的功能,如建成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中科院自动化所惠州先进制造产业技术研究中心、惠州-广东工业大学物联网协同创新中心等,为惠州的企业提供化工、先进制造、物联网等领域的研发服务。同时,我市还建有国家光电产品光辐射安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国家鞋材及鞋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广东省质量监督通讯终端产品检验站、广东省质量监督移动定位产品检验站、广东省质量监督电子产品(有害物质)检验站、广东省质量监督丝光棉织品检验站、广东省能源计量专业站(大亚湾)等各领域检测机构近100家,为企业提供家门口就能享受的权威检测服务。另外,我市还正在布局互联网+、新能源、智能制造等研究院,将为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支撑。下一步,我市将继续统筹规划,分批建设,最终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体系健全、开放、共享、高效的公共科技创新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
  7、惠州对高新技术企业有什么政策扶持?如何申请高新技术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工作的"牛鼻子",是带动科研、人才、投资、管理等方面体制机制改革的主要推动力,惠州市近年来在推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高新技术企业扶持上投入巨大,效果显着,目前惠州的存量高新技术企业有466家,今年力争突破800家以上。
  一、惠州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政策:
  (一)对首次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并通过认定的企业给予补助10万元,当年通过复审或重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补助5万元,各县区对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入库的企业进行县级专项资金扶持,如大亚湾开发区对每家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奖励20万元。
  (二)在各类科技、知识产权、经信、环保项目中,对具有高新技术企业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入库资格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或优先立项。例如:对具备条件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可向市科技局提出申请,经核准后可直接认定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三)高新技术企业还具有银行贷款等金融类优惠补助:例如,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将在3年内针对省内的高新科技企业提供超过1000亿元的综合金融服务,如科技外贸贷、科技信用贷等。另外,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资质也是在新三板挂牌上市的基本条件。
  二、企业要成为高新技术企业,需要从知识产权、研发成果、人员结构、经营效益、管理制度等5个方面进行评价,申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的过程:
  (一)主要根据国家出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以及省科技厅、市科技局的申报通知,并准备好这5个方面的相关资料,如专利证书、研发工艺图、社保及纳税证明、财务审计报告和企业规章制度文件等。
  (二)根据申报通知的要求进行注册和网上填写申报材料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经过各级科技主管部门审核和专家评审后,在次年年初即可获知是否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结果。
  具体操作细则可咨询市科技局和县区科技部门。
  8、惠州目前在外科技合作有哪些突破?
  当前,对外科技合作已经成为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手段。惠州在对外科技合作方面取得的突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鼓励和推动对外科技合作,我市印发了《惠州市创新驱动发展"六大行动"实施方案》,惠州每年设立1000万元的国际科技合作资金,用于支持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建设科技创新平台,购买国际科技服务等。
  二、为充分引进前沿科技技术,助推惠州发展,我市从2013年开始,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德国、以色列、乌克兰等国家进行多次对接,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我市与乌克兰国家科学院、乌克兰国立技术大学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惠州学院与乌克兰国立技术大学已签约共建联合研究院协议及引进科研教学高端人才合作协议,两个领域的3个联合项目已顺利启动,电子科学和化工三个创新团队的专家正式引进惠州学院。
  (二)市科技局、德赛集团分别与以色列相关企业签订了共建孵化器协议。我市多家企业与以方达成项目合作意向,其中德赛集团与以方的合作已进入到实质性阶段。
  (三)我市在德国设立了海外孵化器,已成功引入的中德技术转移商用无人机项目;多家先进制造、光电、化学领域的企业也正与德方进行联合研发和技术攻关;中德产业创新研究院已成立揭牌。
  三、我市陆续在北京中关村、美国波士顿、德国科隆建立异地孵化器,吸引了德国无人机、德宝威敏通等10家海外项目落户仲恺,实现多个经济发达地区的资源优势互补,实现强强联合,以最丰富的科技、人才、市场资源助力企业发展,为海内外创业者提供保姆式服务,并逐渐摸索出一条"项目外地研发、技术本地孵化"的新思路,吸引海内外创新创业团队及高层次人才落户惠州。